人才到达九嶷山下。山下有一个数百户人家的大村庄,程笑天见彪悍青年在村里借宿,没有连夜上山,放下心来,也在村中找户农家,息宿下来。
晚上,程笑天辗转难眠,想起明天便要上山为父亲雪耻,心里十分激动。十几年来,他不分寒暑、昼夜地苦练,为的便是这一天。这一天很快便要到来,他实在无法入睡。更令他睡不著的是,想起了曾经狠心抛下自己、跟侯非私奔的母亲。不知道她是否还在山上?不知明天是否会见到她,如果见到她,又该怎麽办?虽然她寡情薄义,但毕竟是自己的生身母亲。……
这些问题一直在程笑天脑海里翻过不停,直到天亮,才昏昏睡去。
一觉醒来,已日上三竿。程笑天用过早餐,从村民们口中证实尚未有外人路过、上山,便离村徐徐望山上走。昨晚从村民口中证实这是去舜源峰的必经之路,逍遥宫便在舜源峰附近,只要到了舜源峰便不难找到逍遥宫,他认为在山道上等,要比在山下等好,可以免去别人怀疑,同时免得昨天同来的彪悍青年误会。
九嶷山自夏朝始便闻名遐迩,除风景秀美外,主要应归功於人文始祖之一的舜帝。当年舜帝“南巡狩,崩於苍梧之野,葬於江南九嶷”,陵寝在舜源峰下。此後,历代帝王逢时节岁令,无不遣官致祭,文人骚更是纷至沓来。战国之屈原,汉之太史公、蔡邕,唐之杜甫、贾谊等,无不感召而来,瞻仰、吊唁。
程笑天虽不是文人墨,却也为九嶷山的巍峨、神秀深深感染。
昨天,傍晚才到山下,对夜色朦胧中的九嶷山没有注意。今日登山,才真正领略它的神奇、秀丽。远望,九峰矗立,黛墨染峰,叠岭千障,绵亘不绝;近看,峰奇岭秀,古树婆娑,峰峦间白云缭绕,似有仙乐飘荡其中。
程笑天在山里长大,此刻也不由为身旁的优美景色陶醉。他顺著山道慢慢往上走,一边欣赏两边山上的景致,一边等待前往逍遥宫给侯非祝寿的江湖朋友到来。
走了约半个时辰,前面出现岔道。山间小道,外人罕至,岔道旁没有路碑。“该往哪边走?”程笑天犯难了。他不敢再往前走,贸然前进,万一走错,今天可能到不了逍遥宫,这样便会错过当众打败侯非的好机会。在无法选择方向的情况下,他只有耐著性子在岔道旁等候。
不一会,身後传来脚步声,程笑天精神一振,心道:“有人带路了。”旋即凝神回望,然而脸上的笑容很快又僵住了。虽然来人尚在山坡那边,无法见到,但他听出来人有四个。“会不会是昨天在酒店遇到的陆晓生等四人?若是他们,要不要见面?若不是他们,其中会不会有昨天一同进村的彪悍青年?”
也许是同仇敌忾,程笑天对彪悍青年甚为关心,但是,又不想在到达逍遥宫前与他碰面,一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,其次是不想过早惊动玉面飞狐,彪悍青年找玉面飞狐报仇之事也许已传到逍遥宫,与他一道,会引起玉面飞狐警觉,今天早饭後急急上山,便是这个原因,那时彪悍青年在村里尚未出发。
为了证实,程笑天飞身上山,翻过山坡,往来路看去。
来人确是四个,但不是陆晓生等人。最前面是一个年过六十、容光焕发的老者,老者身後是一个三十余岁的佩剑青年,紧接著是一个儒生装扮的中年,一个二十余岁的小夥子跟在中年身後,昨天一同进村的彪悍青年不在其中。四人带有包裹,包裹里可能是给玉面飞狐祝寿的礼物。
程笑天飞身下山,在距岔路口不远处放慢脚步,以一个普通江湖人士的模样,从容地向岔道口走去。当四人转出山坳出现在山道上时,他刚好接近岔道。
“前面那位朋友,可是去‘逍遥宫’?”走在第二位的佩剑青年招呼道。
“不错,在下正是去‘逍遥宫’。四位也是去‘逍遥宫’?”程笑天转身笑问道。
“正是。”走在前面的六旬老者答道。他见程笑天玉树程风,又是去‘逍遥宫’,料想不是寻常人物,接著道:“敢问老弟何处人氏,尊姓何称?”
程笑天道:“回前辈,晚辈乃湘乡人氏,小姓程。晚辈初履江湖,见闻有限,不敢动问四位高姓大名?”
第1卷正文第十一章无题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